英语培训网

新冠疫情下的货币政策,新冠疫情下的货币政策有哪些

全球应对与数据透视

2020年初爆发的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各国央行迅速采取了一系列非常规货币政策措施以应对危机,本文将深入分析疫情期间全球主要经济体的货币政策应对策略,并结合具体疫情数据,揭示货币政策与公共卫生危机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

新冠疫情下的货币政策,新冠疫情下的货币政策有哪些-图1

全球货币政策应对概览

新冠疫情爆发后,全球央行普遍采取了"双宽松"政策组合——即宽松货币政策和宽松财政政策的协同配合,美联储在2020年3月3日和15日两次紧急降息,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下调至0-0.25%,并宣布了7000亿美元的量化宽松计划,欧洲央行则推出了7500亿欧元的"大流行病紧急购买计划"(PEPP),随后在2020年6月扩大至1.35万亿欧元。

中国人民银行采取了相对克制的应对策略,2020年1月至4月期间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向银行体系注入流动性约4万亿元人民币,并三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释放长期资金约1.75万亿元,日本银行则将年度ETF购买目标从6万亿日元上调至12万亿日元,并推出企业融资特别支持计划。

美国货币政策与疫情数据关联分析

美国作为疫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其货币政策反应也最为激进,以2020年第二季度为例,美国GDP按年率计算暴跌31.4%,创二战以来最大降幅,同期,美联储资产负债表从4.2万亿美元迅速扩张至7万亿美元以上。

疫情数据方面,根据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统计,2020年4月是美国疫情第一波高峰时期,4月单月新增确诊病例超过90万例,其中4月10日单日新增达到35,098例的峰值,死亡病例在4月达到峰值,4月15日单日死亡2,752例,面对这一严峻形势,美联储在4月9日宣布将提供高达2.3万亿美元的贷款支持经济。

具体数据来看,2020年4月美国失业率飙升至14.7%,非农就业人数减少2050万人,美联储迅速将利率降至接近零,并启动无限制量化宽松,到2020年底,美联储资产负债表已膨胀至7.4万亿美元,较疫情前增长约75%。

欧元区货币政策与疫情演变

欧元区同样面临严峻挑战,以意大利为例,作为欧洲最早爆发疫情的国家,2020年3月疫情迅速恶化,3月27日单日新增确诊病例达到5,959例,死亡病例达到919例的峰值,整个3月份,意大利累计确诊病例超过10万例,死亡病例超过1.1万例。

欧洲央行对此迅速反应,3月18日宣布启动7500亿欧元的PEPP计划,2020年第二季度,欧元区GDP环比下降11.8%,创历史最大降幅,欧洲央行资产负债表从2020年初的4.7万亿欧元扩张至2021年初的7万亿欧元左右,增幅近50%。

具体到德国,2020年12月面临第二波疫情高峰,12月18日单日新增确诊病例达到33,777例,作为回应,欧洲央行在12月10日将PEPP规模扩大5000亿欧元至1.85万亿欧元,并将期限延长至2022年3月。

中国货币政策与疫情防控

中国采取了"精准滴灌"式的货币政策应对,以2020年第一季度为例,中国GDP同比下降6.8%,为1992年有季度记录以来首次负增长,中国人民银行通过三次降准释放长期资金1.75万亿元,并推出3000亿元专项再贷款支持防疫物资生产。

疫情数据方面,2020年2月是中国疫情最严峻时期,2月12日,湖北省单日新增确诊病例达到14,840例(含临床诊断病例),全国单日新增确诊15,152例,2月全国累计报告确诊病例79,251例,死亡病例2,835例。

货币政策应对上,2020年1-4月,中国M2货币供应量增速从8.4%上升至11.1%,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达14.19万亿元,同比多增3.91万亿元,但与欧美不同,中国没有实施"大水漫灌",而是强调政策精准性和灵活性。

日本货币政策与疫情发展

日本在疫情期间延续了其长期宽松货币政策立场,2020年4月,日本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当月GDP环比下降7.9%,日本银行将年度ETF购买目标翻倍至12万亿日元,并推出企业融资特别支持计划。

疫情数据方面,2021年1月日本面临第三波疫情冲击,1月8日,东京都单日新增确诊病例达到2,447例,全国单日新增达到7,882例,1月全月,日本新增确诊病例超过15万例,约为前三个月总和的两倍。

货币政策应对上,截至2021年3月,日本银行资产负债表规模达到714万亿日元,占GDP约130%,远高于美联储的35%和欧洲央行的60%,2020年日本M2货币供应量增长9.2%,创2003年以来最快增速。

新兴市场经济体的政策困境

新兴市场国家在疫情期间面临更大政策挑战,以印度为例,2021年4月遭遇毁灭性第二波疫情,4月30日单日新增确诊病例达到40.1万例,创全球单一国家单日新增最高纪录,4月全月新增确诊病例超过690万例,死亡病例超过4.8万例。

货币政策方面,印度央行在2020年3月至5月期间降息115个基点,将回购利率降至4%,2020-21财年,印度M3货币供应量增长12.3%,广义流动性增长14.5%,但受制于通胀压力(2020年12月CPI达6.9%),印度央行政策空间有限。

巴西情况类似,2021年3月面临疫情高峰,单日新增确诊病例超过9万例,巴西央行在2020年3月降息75个基点,但随后因通胀飙升(2021年4月CPI达6.8%)而被迫转向紧缩,2021年3月启动加息周期。

货币政策效果评估

从经济增长数据看,扩张性货币政策确实缓解了疫情冲击,美国GDP在2020年第二季度暴跌后,第三季度反弹33.4%(年化季率),中国GDP增速在2020年第四季度已回升至6.5%,全年实现2.3%正增长,欧元区GDP在2021年第二季度环比增长2.2%,恢复至疫情前水平的98%。

但宽松政策也带来副作用,全球债务水平在2020年飙升,国际金融协会(IIF)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债务增加24万亿美元,达到281万亿美元,占GDP比重上升35个百分点至355%,资产价格普遍上涨,美国标普500指数在2020年3月触底后反弹超过70%。

通胀压力在2021年开始显现,美国CPI同比涨幅从2021年1月的1.4%升至5月的5%,欧元区从0.9%升至2.0%,部分新兴市场国家通胀率甚至达到两位数,这迫使部分央行开始考虑政策正常化。

新冠疫情下的货币政策应对展现了央行在危机中的关键作用,非常规政策工具的大规模使用避免了更严重的经济衰退,但也带来了债务累积、资产泡沫和通胀风险等新挑战,随着疫苗接种推进,各国央行将面临如何平稳退出宽松政策的难题,未来货币政策正常化的路径和节奏,将成为影响全球经济复苏的关键因素。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