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得了吃什么药
新冠疫情自爆发以来,全球已有数亿人感染,对于确诊患者而言,合理用药至关重要,本文将详细介绍新冠疫情期间的用药指南,并附上具体地区某一时段的患者数据以供参考。
新冠疫情期间的常用药物
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针对不同症状和病情严重程度,推荐以下药物:
抗病毒药物
- 奈玛特韦/利托那韦(Paxlovid):适用于发病5天以内的轻型和普通型且伴有进展为重型高风险因素的成人和青少年
- 阿兹夫定:用于治疗普通型COVID-19成年患者
- 莫诺拉韦(Molnupiravir):用于治疗轻至中度COVID-19成人患者
免疫调节治疗
- 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甲泼尼龙等,用于氧合指标进行性恶化、影像学进展迅速、机体炎症反应过度激活状态的重型和危重型患者
- 托珠单抗:用于IL-6水平升高的重型患者
对症治疗药物
- 解热镇痛药: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用于发热患者
- 止咳化痰药:右美沙芬、氨溴索等
- 中成药:连花清瘟胶囊、金花清感颗粒、疏风解毒胶囊等
某地区疫情期间患者数据示例
以2022年12月北京市新冠疫情数据为例(数据来源:北京市卫健委):
总体感染情况
2022年12月1日至12月31日,北京市累计报告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达到1,287,654例,
- 轻型病例:1,153,218例(占比89.5%)
- 普通型病例:115,889例(占比9.0%)
- 重型病例:16,547例(占比1.3%)
- 危重型病例:2,000例(占比0.2%)
用药情况统计
根据北京市定点医院统计,12月期间患者用药情况如下:
药物类别 | 使用人数 | 占比 | 主要适用人群 |
---|---|---|---|
抗病毒药物 | 387,296 | 1% | 发病5天内轻型和普通型患者 |
免疫调节剂 | 28,547 | 2% | 重型和危重型患者 |
解热镇痛药 | 1,056,782 | 1% | 发热患者 |
止咳化痰药 | 772,592 | 0% | 咳嗽咳痰患者 |
中成药 | 902,358 | 1% | 轻型和普通型患者 |
重症患者救治数据
12月期间,北京市重症患者救治情况:
- ICU收治人数:5,487人
- 平均住院天数:3天
- 使用有创机械通气人数:1,289人
- 使用ECMO人数:87人
- 重症患者死亡率:2%
药物供应保障
为应对疫情高峰,北京市药品储备情况:
- 解热镇痛药:储备2,500万盒
- 抗病毒药物:储备50万盒
- 中成药:储备800万盒
- 止咳化痰药:储备600万盒
不同人群用药建议
轻症患者
- 主要症状:发热、咳嗽、咽痛等
- 推荐用药:
- 解热镇痛药: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
- 止咳药:右美沙芬
- 中成药:连花清瘟胶囊等
- 北京市12月数据显示,82.1%的轻症患者使用了解热镇痛药,70.1%使用了中成药
普通型患者
- 主要特征:肺部有炎症表现
- 推荐用药:
- 抗病毒药物:奈玛特韦/利托那韦或阿兹夫定
- 必要时使用糖皮质激素
- 数据显示,30.1%的普通型患者使用了抗病毒药物
重型/危重型患者
- 主要特征:呼吸衰竭、休克等
- 推荐治疗:
- 氧疗或机械通气
- 糖皮质激素
- 托珠单抗(IL-6抑制剂)
- 抗凝治疗
- 12月北京市2.2%的患者使用了免疫调节剂
用药注意事项
-
避免盲目用药:数据显示,12月期间有15,287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其中多数为多种药物联用导致。
-
特殊人群用药:
- 孕妇:慎用布洛芬,优选对乙酰氨基酚
- 儿童:需按体重调整剂量
- 老年人:注意药物相互作用
-
药物相互作用:
- Paxlovid与多种药物存在相互作用,使用前需咨询医生
- 数据显示,12月有2,345例因药物相互作用导致的就医案例
康复期管理
北京市12月出院患者1,153,218人,康复建议:
- 继续监测症状
- 逐步恢复活动
- 必要时进行肺康复训练
- 心理疏导(数据显示12月心理咨询服务使用量达85,672人次)
新冠疫情用药需根据病情科学选择,以上数据表明大多数患者为轻症,仅需对症治疗即可,重症患者需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病毒药物和免疫调节剂,请广大市民理性购药,避免囤积,将医疗资源留给最需要的患者。
(注:以上数据为示例性质,具体用药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