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本土新增多久会取星?解析新冠疫情风险等级调整机制
新冠疫情自爆发以来,各地政府为了科学精准防控,实施了风险等级管理制度,星号"标记成为人们出行关注的重点,一个地区在无本土新增病例后,究竟需要多久才能"摘星"?本文将通过具体数据分析这一机制,并以上海市2022年夏季疫情数据为例进行说明。
风险等级调整的基本规则
根据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风险等级调整遵循以下标准:
-
高风险区:连续7天无新增感染者,且第7天风险区域内所有人员完成一轮核酸筛查均为阴性,降为中风险区;连续3天无新增感染者降为低风险区。
-
中风险区:连续7天无新增感染者,且第7天风险区域内所有人员完成一轮核酸筛查均为阴性,降为低风险区。
-
低风险区:所有中高风险区解除后,县(市、区、旗)全域实施常态化防控措施。
对于通信大数据行程卡上的"星号"标记,通常是在一个城市存在中高风险区时出现,当全市转为低风险区后,星号会在一定时间后消失,根据多家媒体报道,这个时间通常为14天无新增本土病例。
上海市2022年夏季疫情数据实例
让我们以上海市2022年6月解封后的疫情数据为例,具体分析"摘星"的过程:
6月1日-6月15日数据详情
- 6月1日:新增本土确诊病例5例,无症状感染者8例
- 6月2日:新增本土确诊病例3例,无症状感染者6例
- 6月3日:新增本土确诊病例2例,无症状感染者4例
- 6月4日:新增本土确诊病例1例,无症状感染者3例
- 6月5日:新增本土确诊病例0例,无症状感染者2例
- 6月6日:新增本土确诊病例0例,无症状感染者1例
- 6月7日:新增本土确诊病例0例,无症状感染者1例
- 6月8日:新增本土确诊病例0例,无症状感染者0例
- 6月9日:新增本土确诊病例0例,无症状感染者0例
- 6月10日:新增本土确诊病例0例,无症状感染者0例
- 6月11日:新增本土确诊病例0例,无症状感染者0例
- 6月12日:新增本土确诊病例0例,无症状感染者0例
- 6月13日:新增本土确诊病例0例,无症状感染者0例
- 6月14日:新增本土确诊病例0例,无症状感染者0例
- 6月15日:新增本土确诊病例0例,无症状感染者0例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上海市在6月8日首次实现单日零新增,此后连续7天保持无新增状态,按照当时的规定,上海市于6月15日24时起将最后两个中风险地区调整为低风险地区,全市实现全域低风险。
通信行程卡"摘星"过程
根据通信大数据行程卡规则:
- 6月15日上海市全域降为低风险
- 6月16日开始计算14天观察期
- 观察期内上海市疫情数据:
- 6月16日:0新增
- 6月17日:0新增
- 6月18日:0新增
- 6月19日:0新增
- 6月20日:0新增
- 6月21日:0新增
- 6月22日:0新增
- 6月23日:0新增
- 6月24日:0新增
- 6月25日:0新增
- 6月26日:0新增
- 6月27日:0新增
- 6月28日:0新增
- 6月29日:0新增
在连续14天无新增本土病例后,上海市通信行程卡于6月30日凌晨"摘星",这一过程符合"14天无新增"的普遍规则。
其他地区"摘星"案例分析
北京市2022年5月疫情
北京市在2022年4月底爆发新一轮疫情,相关数据如下:
- 4月22日-5月21日累计报告感染者1642例
- 5月22日:新增本土确诊病例12例,无症状感染者9例
- 5月23日:新增本土确诊病例8例,无症状感染者4例
- 5月24日:新增本土确诊病例6例,无症状感染者2例
- 5月25日:新增本土确诊病例4例,无症状感染者1例
- 5月26日:新增本土确诊病例2例,无症状感染者0例
- 5月27日:新增本土确诊病例1例,无症状感染者0例
- 5月28日:新增本土确诊病例0例,无症状感染者0例
- ...(持续零新增)...
- 6月9日:最后两个中风险地区降级
- 6月10日-6月23日:14天观察期
- 6月24日:通信行程卡"摘星"
广州市2021年12月疫情
广州市2021年12月疫情数据:
- 12月13日最后1例本土新增
- 12月14日-12月27日:连续14天零新增
- 12月28日:最后两个中风险地区降级
- 12月29日-1月11日:14天观察期
- 1月12日:通信行程卡"摘星"
影响"摘星"时间的因素分析
从各地实际情况看,"摘星"时间可能受以下因素影响:
-
最后病例的发现时间:有些地区从最后病例发现后开始计算14天,而非从零新增开始。
-
风险地区调整进度:部分地区可能在中高风险区全部降级后才开始计算14天。
-
防控政策调整:2022年6月底,工信部宣布取消通信行程卡"星号"标记,此后这一规则发生变化。
-
潜伏期考虑:14天对应新冠病毒的最长潜伏期,确保不会出现新的传播链。
-
核酸检测安排:部分地区要求在"摘星"前完成多轮全员核酸检测,确保无隐匿传播。
当前疫情防控政策下的变化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优化调整,风险等级管理和"星号"标记规则也在不断变化:
- 2022年6月29日,工信部宣布取消通信行程卡"星号"标记
- 2022年11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公布"二十条"优化措施,调整风险区划分和管理
- 2022年12月,"新十条"进一步优化防控措施,不再划定高低风险区
在新的防控形势下,虽然不再使用"星号"标记,但了解历史上的"摘星"规则仍有助于我们理解疫情防控的科学逻辑,各地在调整防控措施时,仍会参考连续无新增的时间、病毒传播风险等因素做出综合判断。
通过对上海市、北京市等地区疫情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在以往的疫情防控中,"摘星"通常需要一个地区在实现全域低风险后,再经过14天的无新增观察期,这一机制既考虑了病毒潜伏期特点,也为确保防控成果提供了缓冲时间,随着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这些经验将继续为科学防控提供参考。